1.容斋随笔 译文
容斋随笔 (秦以关中之地)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
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
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①,诸侯莫能与之争。
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殇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②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
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③,丧其甲士,不能偿,身道囚辱以死。
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④,利令智昏,轻用⑤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自立国,史称三晋。
②狃:贪。③名都:指汉中郡。
④代韩受兵: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将白起攻韩,又与赵争夺韩的上党郡。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大破赵军,杀赵军统帅赵括,全坑赵的士卒四十余万人。
⑤轻用:指赵王中秦反间计,令赵括代廉颇为主将。 《容斋随笔》语段参考译文: 秦国凭借关中(肥沃)的土地,日日夜夜向东践踏六国,一百多年,就全部消灭了它们。
虽然说(秦国)得地利、善作战,因而能百战百胜,(但)根据我的考证,其实是六国自己有招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韩、燕两国弱小,放置一边不足以谈论。
另外四国,魏国因为惠王而衰败,齐国因为闵王而衰败,楚国因为怀王而衰败,赵国因为孝成王而衰败,(他们)都是源于喜好战争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继文侯、武侯之后,全国的土地,比三晋还大,诸侯国中没有谁能够跟它抗争。
可是魏惠王屡次攻打韩国、赵国,志在吞并邯郸,(却)被齐国挫败,军队覆没上将(庞涓)战死,最终被秦国围困,国土一天天地缩小,丢失黄河以西七百里土地,离开安邑而以大梁为都,几代不振,最终国家灭亡。齐闵王继承了威王、宣王的功业,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而他却由于贪心于从攻打宋国中获得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二周而自立天子,于是被燕国屠杀,虽然依赖田单的力量,得以恢复丢失的城池,(可是)子孙丧气,孤孤单单的以求自保,最终落入秦国的计策,束手成为俘虏。
楚怀王贪心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被张仪欺诈,失去他的名都汉中郡,死伤了他的众多士兵,也不能够抵偿,(最后)自身遭受拘留侮辱而死去。赵国因为上党的一片土地,代替韩国接受秦国的攻击,利令智昏,轻易任用百姓死亡,同一天埋葬在长平的士兵超过四十万,几乎使国家成为一片废墟,侥幸没有立即亡国,最终也没有逃脱一样的命运。
这四个国家的君主,如果为了保住国土与邻国和睦相处,敬畏上天把守好自己,秦国即使强大,又怎么能施加于我呢。
2.做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以斩,次至信
《追韩信》 原文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译文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摘自《百度·》。
3.宋朝作家洪迈《容斋随笔》的译文?
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
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
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
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
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
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
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
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
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
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
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
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
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
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
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
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翻译
语出《容斋随笔》:“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以三诈临之;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渡河,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项羽死,则又夺其军;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是,信之终于谋逆,该有以启之矣.”
翻译:
汉高祖任用韩信作为大将,却三次用诈术对付他:韩信平定赵国之后,高祖从成皋渡过黄河,一大早自称汉王使节飞马驰入韩信军营,韩信尚未起床,就进入他的卧室收取他的印信符文,召来将领们,撤销了韩信的职位;项羽死后,高祖再次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去了韩信的军权;最后又假托巡游云梦而捉拿了韩信.凭着一个豁达大度的开国君主的身份,所作所为竟然如此.韩信终于图谋叛乱,看来是事出有因的.
5.<<老将>>全文翻译 选自<<容斋随笔>>
帝笑曰:"这老汉有精神啊!" - -!(这不是原文吧。)
廉颇已经老了,还是吃一斗米的饭,十斤的肉,可以披甲上马,可以继续任用。 因为郭开的诬陷,始终得不到召用。
汉武帝打击匈奴时李广多次自己请求出征,以为李广年老,不允许;过了好久又答应了他,李广突然犯了失军之罪。光武帝时,五溪蛮夷反叛,马援请求出战,不允许。
马援自己请求说:“我还能被甲上马。”皇帝让他试一下,马援骑在马上左顾右盼,来表明自己还能打仗。
光武帝笑着说:“精神很好啊。” (我是学生 翻译能力有限 有错请指出哈~)。
6.<<老将>>全文翻译 选自<<容斋随笔>>
帝笑曰:"这老汉有精神啊!" - -!(这不是原文吧。)
廉颇已经老了,还是吃一斗米的饭,十斤的肉,可以披甲上马,可以继续任用。 因为郭开的诬陷,始终得不到召用。
汉武帝打击匈奴时李广多次自己请求出征,以为李广年老,不允许;过了好久又答应了他,李广突然犯了失军之罪。光武帝时,五溪蛮夷反叛,马援请求出战,不允许。
马援自己请求说:“我还能被甲上马。”皇帝让他试一下,马援骑在马上左顾右盼,来表明自己还能打仗。
光武帝笑着说:“精神很好啊。”(我是学生 翻译能力有限 有错请指出哈~)。
转载请注明出处益疆文化网 » 容斋随笔项羽韩信原文及翻译(容斋随笔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