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激发孩子潜能笔记
1、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热爱学习是最大的鼓励。在学习气氛浓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家长和孩子一同学习。初入学的孩子自我约束力差,家长可陪读一段,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的作业情况,并及时帮助改正错误。
2、家长对孩子要多表扬鼓励,少指责打骂。孩子都有自尊心,当孩子的点滴成绩被大家认可时,他们倍感自豪。家长不要放过每个值得表扬的机会,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后要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要让他知道成功是多么快乐,于是他下次会照样去做的。这种温和的表扬方式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也不会因一次成绩不好而失去学习兴趣。
3、提高你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力和理解力好的话,可以让他的学习事半功倍,是提高学习成绩最关键的一步。之前我下载过一套开发大脑的课程,经过学习,我的记忆力提高了,我掌握了各种高效率使用大脑的技巧,轻松自学各科知识,同时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最终考上了大学。
2.教养笔记中班孩子难以入睡怎么办
儿童保健专家分析认为,孩子睡眠障碍的发生和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如梦游、遗尿、梦呓、夜惊等;父母有睡眠障碍者其孩子有睡眠障碍的概率是父母无睡眠障碍孩子的2。5倍。
·入睡的依赖性
家长对幼儿哭醒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往往会加重幼儿的恐惧心理,从而影响睡眠;相反,幼儿睡眠一有动静即予反应,则很容易导致其形成依赖,以致加重夜睡的症状。
·入睡的环境质量差 如噪音、温度和湿度等。太暖会使睡眠变浅;太冷则可由睡转醒。
·经常更换抚养人
·家长情绪低落
·孩子气质
平时脾气暴躁的孩子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是温顺、听话孩子的2倍。
·唤醒阈
早晨不易唤醒的孩子相对神经系统成熟较晚,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专家指出,孩子睡眠障碍与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或精神创伤、心理紧张等因素密切相关。夜惊、尿床、梦游是深度睡眠的常见情况,一般不需要治疗,随着年龄的增大,大脑皮层抑制功能逐渐完善,症状可自行消失;孩子暂时性失眠(俗称“睡不着”)往往是由于情绪变化引起,不必使用催眠药;另一方面,孩子的睡眠障碍无疑会直接影响他的睡眠质量,从而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睡眠不足的孩子易烦躁发怒、食欲降低、体重不增,还会引起入睡困难,夜间易醒等症状,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为帮助家长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防范睡眠障碍,专家总结出如下“婴儿睡眠12不宜”
·不宜含着乳头或奶嘴睡
有的孩子睡觉时非得含着妈妈的乳头或奶嘴才能入睡。这么一来,孩子每每醒来后就会下意识地吮吸乳头或奶嘴吃奶。这种过分频繁的进食习惯,容易使孩子的胃肠功能紊乱。其次,孩子入睡后小嘴依然被乳头“堵”着,也容易呼吸不畅,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引发窒息。此外,这种不良习惯还可能影响孩子牙床的正常发育以及口腔的清洁卫生。
·环境不宜过分安静
孩子一般在3~4个月时就开始自觉地培养“抗干扰”的调节能力了。然而研究表明,约有30%的婴儿并没有学会“抗干扰”——他们往往一有“风吹草动”便难以入睡,或在熟睡中被惊醒。其实,婴儿自会在自然的“家庭噪音”背景下入睡,家长大可不必在房间里特意踮脚走动,不敢发出任何一点细微的声响。否则,孩子很可能养成这样的不良睡眠习惯:只有在人为、刻意制造的“极度”安静的环境里才能入睡,而这种环境在现实中却是难求的。
·被子不宜太厚
有些家长在寒冬为了让孩子睡得暖和,特意为孩子盖上厚厚的被子,殊不知太厚的被子往往过重,甚至可能引起呼吸不畅。而且被子中过高的温度反而会使孩子烦躁不安乃至哭闹不停,同样影响其睡眠质量。让孩子从小就在过分温暖的环境下入睡还可能降低人体对寒冷的抵抗力,造成孩子长大后“弱不禁风”。
·不宜在哼唱声中才能入睡
孩子在妈妈摇篮曲的哼唱声中入睡自然美好甜蜜,但让孩子习惯于只有听到哼唱声才能安然入梦就不宜提倡。孩子必须培养的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即:以“自然”的方法自行入睡,及醒来之后仍能“自然”地重新入睡,而不是依仗家长诸如摇晃、哼唱或喂食等“人为”的办法来帮助他安然入梦。
·白天不宜睡得过久
白天睡得过久的孩子大多晚上睡不好,甚至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弄得家长夜不成眠。研究证实,晚间睡眠不足而白天嗜睡的孩子不仅生长发育比较缓慢,而且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运动技巧都相对较差。此外,缺乏夜间睡眠还会扰乱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使得免疫系统受损,内分泌失调,代谢出现问题,易发胖。如果婴儿白天睡得过多,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弄醒孩子,或逗他多玩一会儿,通过调整来克服“黑白颠倒”。
3.幼儿学前班教育随笔
自开学来,每班的老师都觉得教室里的孩子特别兴奋。特别是午睡时,孩子们边脱衣服,边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自己的话题。他们一会儿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一会儿告状声又此起彼伏,午睡室里一片混乱。我走进去,问他们:“在干什么呢?”赵子延说:“我们在数男、女朋友谁上来得多。”我来了兴趣,那谁上来得多啊,大家都凑过来,;“加上老师女朋友多。”我和他们聊了一会,觉得时间有点长,;“好了,开始躺下睡觉。”可是小朋友还是有讨论声,小朋友一边上床他们一边数数,我就又说了一遍,好了安静,今天就到这里了。可是,不论老师怎么教育引导,都不管用。于是,我开始认真地反思,寻扰着原因。结果我发现,小朋友没有自己的时间,我们上午上课,然后小便,洗手,吃饭、睡觉。一连串的环节,午睡是孩子们统一的活动。在孩子们看来,一但睡着了就失去了说话的自由,那还不趁着脱衣服的时候痛快地说一会儿话,找点自己想做的事。
为了让孩子们在睡觉前有说话的机会,我在吃饭前十分钟,给了小朋友自己的时间,;“你现在可以自己交谈,和小朋友聊聊天,数数今天小朋友男朋友和女朋友各来多少位,午睡的时候就不用数了,因为你数完了还是没用的,因为谁来得多就是谁最多,我让中午数数的赵子延小朋友起来数,
然后给他们自由的时间,看着他们满脸的笑容,我不禁反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了孩子,满足了孩子呢。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一下,多释放一些时间给孩子,我想孩子一定会配合老师的工作的。
看着孩子熟睡的小脸蛋,有的还带着甜甜的笑,我也不由地笑了,孩子需要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4.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随笔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
因此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
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的表现。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以及更加长远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
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因此,对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学初,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陪着他们一起上课、游戏、吃饭、睡觉-----,在对孩子的行为作为了大量的观察与了解后,我发现我班孩子中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大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淡漠 这类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很天真。
比如:开学初,很多孩子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自己站起来就往外走,因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评的时候,他还理直气壮。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未经老师同意就出教室的行为是错误的。
二、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有些幼儿的控制能力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阶段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特别是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好,经常违规,让老师、家长头疼。
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兴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而且越玩越开心。再如: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向老师承认错误时都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可是没多久出现了矛盾,照样挥出小拳头。
三 、逆反心理及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自主性越来越强,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不大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意见,常要求自己做主,决定行为。
有时当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后,有的孩子会故意做得与要求相反,并以此为乐。 此外,由于孩子在气质、性格、性别等方面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文静一点、内向一点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孩子违规现象就多一些;男孩子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子。
以上所述的情况给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那么,我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规则,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呢?为此,结合我园制定的《幼小衔接工作意见》和幼儿园新《纲要》的教育理念,我为本班幼儿制定了具体的行为规则,如: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遵守学习、游戏、生活规则;能公正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分辨是非等。同时,我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具体如下: 一、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
比如:下课以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解便,然后收好不用的书、作业本等,再把下节课需要的书、学具准备好以后才能玩;加餐、盛饭时从左到右依次排队的规则能让孩子们做事、生活有序;睡上铺的孩子只能坐着穿脱衣服,不能带尖利玩具到幼儿园玩的规则能保证每个小朋友的安全;因此,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在教育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1、规则必须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总是让孩子先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益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我就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然后,我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后会怎样?孩子们说:“会堵车,大家都走不了。”
“乱闯红灯会碰车的,碰车了人就会受伤。”“要是堵车了,上学就会迟到的。”
……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活动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监督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不闯红绿灯。
因此,只有让孩子们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才能被他们很好地接受。 2、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订过程 参与制订规则不但更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
如:新学期开始时,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了许多新的操作材料,有些幼儿为了能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与同伴发生了争执,影响了小伙伴间的关系。针对此情况,我组织孩子讨论,自己来制订符合愿望而又不会影响伙伴关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益疆文化网 » 幼儿大脑随笔(如何激发孩子潜能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