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教研论文 感悟 心得体会 经验分享——先动手还是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yumiko《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追求的重要条件。”
在科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亲身参与”的体验,就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动手,给他们充分自主探索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动脑思考,从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
这样比老师给他问题,叫他去思考效果好得多。但是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对动手与动脑的认识还是一片模糊,只知道让学生自己参与实验,让他们体验过程,而忽略了动手的同时动脑也很重要。
动手与动脑并不是简单地加在一起的,有时要先动手再动脑,有时要先动脑再动手,有时要边动手边动脑。下面结合我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对科学教学中动手与动脑的认识。
一、先动手再动脑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到科学时,他们对科学还是很陌生的,对于一些科学实验的方法、科学学习的方法都还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做科学实验时就要他们先动手再动脑。例如《做一名小科学家》中“让纸鹦鹉站起来”的实验,“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的实验,只有让他们反复实验之后才能让他们找出规律。
这就需要在大量动手的基础上。
2.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研修日志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
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
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提供学生质疑空间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
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
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 3、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